通讯员 陈史敏 杨文颖 杨梦园 本网记者 匡 野
2月9日,16名白衣战士从北仑区人民医院(浙大一院北仑分院)出征,驰援湖北。这是该院开建以来,组织的最大规模的医疗外援。抵达武汉后,白衣战士们立刻投入战“疫”工作中。为降低疫情感染风险,2月10日-11日,在忙碌的工作间隙,女队员们自发剪掉长发,变身“短发”天使。
党员应光辉:肾内科医生
“女儿和我说,爸爸加油!”
1985年出生的应光辉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研究生。2011年来到医院后,一直在肾内科从事中西医肾病以及血透室相关工作。因为有中医特长,应光辉擅长因人而异、因病施治,给肾脏病患者调配中药。他经常在病友圈中嘘寒问暖,给那些血透患者们带去如亲人般的暖意。
作为党员,在得知急需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的消息后,应光辉当即答应了下来,出征驰援湖北。应光辉的妻子刘译谦,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,在宁波二院从事护理工作。疫情期间,他俩为了工作把2岁多的女儿送到了春晓老家。最让应光辉动容的一句话是女儿对着视频说:“爸爸加油”。这是临行前他收到的最好的祝福和勇气。
因为是医疗同行,应光辉和妻子的日常相处更懂怜惜。不论是日常的各自忙碌,还是如今紧要关头的挺身而出,刘译谦都是少言内敛地默默支持。面对丈夫奔赴前线,临行前她没有任何语言,只是相互依偎在一起的时候,红着眼眶流出泪水。万般不舍,只希望他平安回来。
预备党员张晶晶:新生儿科护士
“等疫情过后,一定还她人山人海,一路繁花!”
新生儿科护士张晶晶是此次出征湖北的一员。“疫区就是医护人员的战场,我作为预备党员更要冲到最前线!”自疫情发生以来,张晶晶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连年三十都顾不上休息,4周岁的孩子早已送回山东老家由公公婆婆照顾。
今年是张晶晶从事护理工作的第10个年头,她说:“这次去武汉,是我人生第二个最重要的决定,第一个是选择当一个护理人。”而事实上,此次出征武汉,已是这次疫情期间她的第二次请战了。第一次则是因为自己有点小感冒就错过了报名,并特意叮嘱护士长毕海燕,等身体恢复了就派自己去武汉。
熟悉张晶晶的同事都能感受到她平日里的外向、积极、温暖。出征湖北前,医院为她准备了各种防护用品。对此,张晶晶十分感动,她说:“大家真是想把整个医院装下送给我,让我带走。”
而对张晶晶的丈夫刘丙栋来说,心疼却也十分支持:“你尽管放心去,家里有我呢!”临行前,他作为16位赴武汉战士的家属代表发言:“我会照顾好‘小家’,你才能安心守护好‘大家’。这一次,我愿意做那个在背后支撑你行动的后援团,安心等你回来。”
当飞机抵达武汉上空时,张晶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记录这个特殊的时刻:“灯火通明的武汉上空,让我差点忘记这里有一场灾难正在上演,多么美丽的城市!但请相信,等疫情过后,一定还她人山人海,一路繁花!”
党员张珊珊:呼吸内科医生
“我会不负重托,完成任务!”
一通元宵节深夜的电话,让呼吸内科医生张珊珊成为了北仑驰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。次日早晨,她拿着行李箱,在医院行政楼前的广场上,与母亲依依告别。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,尽管口中一再说支持孩子的决定,但张珊珊妈妈的眼泪还是止不住地往外流。相比母亲的真情流露,站在一旁的张珊珊轻拍妈妈的肩膀,小声安慰着,有着超出年龄的冷静和毅然。
张珊珊201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2014年入院正式参加工作。在同事和患者眼中,从医6年的张珊珊是一名对业务刻苦钻研,对患者认真细心的好医生。不仅如此,张珊珊前往浙大一院接受国家级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业培训,让她的专业能力“更上一层楼”。
但熟悉张珊珊的人都知道,这个平时不善言辞的90后“酷女孩”,有着一颗格外善良坚强的心。“征询电话里,她几乎没有犹豫,直接回复我‘听从科里的安排’!”呼吸内科副主任张勇华这样说,“没有多余的话语,没有任何的退缩,对于这样的决定,我很佩服也很感动!”
“呼吸科医护人员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主力军,在最需要的时候到最需要的地方去!”出征前,张珊珊坚定地说:“我会不负重托,完成任务!”在她身上,让人看到了“酷女孩”外表下的侠骨柔情,看到了90后的勇敢和担当!
党员杨西欧:感染科医生
一个人出征,一家人打“掩护”
2月8日深夜,接到第二天支援湖北的电话后,1月20日以来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的杨西欧,和家人做了简单交代,但却唯独瞒着自己的母亲。因为他的母亲心脏不太好,怕她太过担心。“从选择了感染科那一天起,就时刻准备着这一刻到来!”杨西欧说。
杨西欧的父亲和同为医生的妻子、妹妹都非常支持他的决定。“我们都有心理准备,去宁波二院、去武汉他都第一时间报名了。”妹妹杨西卡说。2月9日中午,杨西欧给父亲发了个微信,告知当日飞湖北。而父亲那边传来的是:“千万搞好自我防护,利用闲暇简单锻炼身体。”千言万语,凝练成了一句叮嘱。
杨西欧出征后,一家人有了一个新任务——为他的支援打“掩护”。杨西卡趁母亲不注意,先是一波屏蔽母亲朋友圈的操作,紧接着排摸交际圈,向母亲的老姐妹们下了“封口令”。对于杨西欧可能长时间不回家,她说是医院保护家属,统一安排一线人员的衣食住行,并拿出前段时间医院的关怀短信作为佐证。
似乎是“天衣无缝”的善意谎言,在昨天出现了“险情”:杨西欧的妻子张柳燕前段时间手臂骨折,近期上下班由杨西欧接送,昨天杨西欧的父亲去接张柳燕时,被母亲看到了。敏感的母亲发现了异常,幸好父亲随机应变,借口说回家拿东西,“有惊无险”地守住了秘密。
“掩护”的背后,是家人对杨西欧的挂念,以及对身为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。“照顾好自己,就是给冲锋在前线的杨西欧最好的支持。”他们说。